揭秘表演生舞台语言核心表现手段:语言停顿
一、什么叫停顿
说话时,声音的间歇即为停顿。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说话时的停顿是自然且无意识形成的。这是因为思维活动、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及自然的呼吸状态等因素,使得人们说话时自然而然地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停顿。书面语言借助标点符号来标注停顿,但标点符号所能涵盖的范围,远远不及生活语言中实际存在的全部停顿情况。更重要的是,标点符号无法体现出那些千变万化的停顿为有声语言增添的丰富表现力。
所以,对于舞台语言的停顿而言,演员必须在深入理解并充分体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依据作品本身的特点以及所扮演角色的需求,有意识地进行精心推敲、设计和处理,从而形成恰到好处的停顿。
二、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
1.逻辑停顿
在日常说话中,基于语言逻辑的要求,话语中间会出现诸多停顿。在相邻两个停顿之间的那部分话语,我们将其定义为语节。语节在意义层面是完整的,在语调方面是统一的,读起来要连贯流畅。这种存在于两个语节之间的停顿,就叫作逻辑停顿。逻辑停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将语节以及整个句子合理地组织起来,清晰地阐明语句的意义,让我们所说的话文理通顺、易于理解。倘若逻辑停顿运用不当,就可能改变语句原本的意思,或者打乱语句的逻辑顺序。
例如,以下两个句子因为停顿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截然相反:
(1)“妈妈说我不对。” 此句表达的意思是“我错了”;
“妈妈说我|不对。” 这里强调的是“妈妈说错了”;
“妈妈说:‘我不对’” 则表明“妈妈错了”。
(2)“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传达只需青菜的意思;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意思变成了可以要鸡鸭鱼肉。
划分语节是处理逻辑停顿最基础的工作。我们要认真留意作者所标注的标点符号,并且正确处理标点符号所要求的停顿。
2.心理停顿
心理停顿源自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它受说话者的愿望、心情以及感情的支配。
心理停顿不仅不能破坏逻辑停顿所发挥的作用,反而要对其起到强化作用。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心理停顿可以突破逻辑停顿的规则限制,甚至会出现在逻辑和文法层面不允许停顿的地方进行停顿的情况。
3.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的关系
逻辑停顿的时长通常较为固定,且一般较短。要是不恰当地延长逻辑停顿的时间,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演员忘词了。在进行台词表达或朗诵时,仅仅做到把词句念得文理通顺、意思清晰是不够的,还需要赋予表达以艺术感染力。所以,在说台词时,必须将逻辑停顿转化为心理停顿。当声音停止时,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不仅不能停歇,反而要更加活跃。
下面为你列举几个例子作为参考:
例1:“且忍住裂心的撕痛,一任那泪眼迷离,我只要一只|小小的花圈,献给敬爱的周总理。”
在“小小的花圈”之前,有一处明显的停顿。这一停顿,是人物情感处于激动高峰时所必需的。此时,说话者内心悲痛、崇敬等复杂情感交织到顶点,短暂的停顿能让这种浓烈的情感得以沉淀和释放,使听众更能感同身受。
例2:“总攻击的时间就要到了,小冯看了看三班长,三班长看了看小冯,两个人会意地笑了笑。小冯心里说,‘三班长咱们就要胜利地完成这次潜伏任务了,三班长,咱们…’啊,就在这个时候,在小冯面前出现了一个连做梦都没梦见过的意外情况!”
在“啊”之后,存在一个明显的停顿。这个停顿是故事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时的关键节点。在这之前,氛围是朝着胜利完成任务的方向发展,而“啊”字引出的意外情况打破了这种预期,停顿能营造出一种紧张、惊愕的氛围,让听众更能体会到情节转折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