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届表演生||你掌握失声痛哭的技巧了吗
在表演中,当戏剧冲突抵达高潮,人物内心活动剧烈冲击,情感难以自控时,常常会出现人物失声痛哭的场景,这往往是一出戏最为感人之处。
例如:日本电影《望乡》里,女记者圭子向阿岐婆告别之际,老妈妈向她索要一条毛巾后,实在无法再压抑自己的情感,进而放声痛哭。那哭声由微弱逐渐增强。阿岐婆此时的心境以及她一生的辛酸,都在这哭声中传递给观众,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外,在一些喜剧中,也会有失声痛哭的情节,不过这与悲剧人物痛苦的哭泣有所不同。在悲剧中,人在极度悲伤且无法控制时才会痛哭失声。即便如此,在痛哭时仍需努力控制情感,使声音有所节制。
而喜剧中的哭往往要求情感的外放,哭声清脆,并要有适当的夸张与修饰,使其富有音乐性和幽默感。观众听到这样的哭声不但不会伤心,反而觉得好笑。
失声痛哭的基本要领如下:
(1) 气:训练哭泣时的气息活动,关键是掌握 “抽气” 动作。抽气时,抽气的节拍要与腹肌的收缩、膈肌的颤动、两肋的张弛在动作上协调统一。有时一拍一抽气,有时快速抽气,有时又可进行有节奏的长吸气,然后迅速呼出,发出哭声。抽气时锁骨微提牵动双肩,使双肩微颤,但不可过度。痛哭出声时,是呼气状态的夸张。小腹收紧,两肋保持自然状态,膈肌较慢颤动,气息全部呼出,然后再以抽气动作吸气,继续发出哭声。从技术层面来讲,可以说持续不断的哭泣,就是节拍长短不一的抽气动作(吸气)与 “哼” 音哭声(呼气)相配合的有节奏的呼吸动作。
(2) 声:失声痛哭多以低声区为主,声音浑厚、低沉,音色偏暗,略带鼻音。即所谓 “鼻子一酸眼泪就流出来了”。起音有时偏高,突然放声,音量较大,哭声持续较长。声音由高向低滑落,抽气后哭声不断重复。但有时又是由低、弱轻的哭声逐渐升高加强。总之,要依据不同人物、不同的哭泣缘由以及不同的环境来决定音量的控制与音色的变化。哭声可用 “n”(嗯)音或 “heng”(哼)音类似的声音。
(3) 形:痛哭时,口腔自然张开,但不宜过大,口形不成特定形状,但又要考虑到舞台造型对美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有时也可以闭口,嘴角微微下撇。痛哭通常是突然爆发,因此是形与声同时出现,正所谓 “声泪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