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天性是最大的误解,表演生别再被骗了
在表演学习的道路上,经常听到“解放天性”这个词,然而这一概念却充满误解,对表演生造成了诸多误导。今天,我们将深入剖析“解放天性”的三大误解,揭示其背后的真相。
误解一:对“解放天性”概念的误解
首先,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是,认为人存在一种需要被解放出来的天性。这种误解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表演理论知识的匮乏。人的天性是多维度的,既有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有后天养成的习惯与特质。这些天性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无需通过某种特殊方法去“解放”。在表演中,应当深入挖掘并展现角色的真实天性,而非刻意追求某种所谓的“解放”。
在表演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强调“解放天性”的实践练习,却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云地参与各种游戏。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反而可能让他们对表演产生误解。
误解二:对表演实质的误解
很多人以为表演的实质就是表现,实则不然。表演中,表现虽是构成因素之一,但并非实质。表演并非简单地表现自我,而是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细腻的情感处理和自然的动作表现来塑造人物形象。
然而,“解放天性”这一概念的误导,使得一些初学者过于注重表现自己,而忽视了表演的真实性和自然性。他们误以为大胆表现、释放天性就是表演的关键,从而走向了一种夸张、做作的表演风格。这种风格不仅无法打动观众,反而可能让观众感到反感。而真正的表演是需要通过细腻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真实感受与内心世界传达给观众,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现上。
将“解放天性”作为应试标准,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误解的传播。随着表演专业的设置逐年递增,艺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全面的艺术素养和理论知识,往往只能从字面意思上向学生传达对“解放天性”的理解。他们强调,只有通过所谓的“解放天性”练习,才能达到表演专业的应试标准。这种片面的理解不仅误导了学生,也扭曲了表演艺术的本质。
误解三:对斯坦尼“天性说”的误解
许多人误以为,斯坦尼创造了“解放天性”这一术语。实际上,斯坦尼体系提出的是“天性说”。斯坦尼强调演员要遵循天性的正常规律进行自然创作,通过体验和体现过程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反对那些违背人的天性的创作方法,认为演员应该大胆地“激发”、“唤起”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去“解放”它。
斯坦尼所提倡的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如情感记忆、动作分析等,来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角色、融入角色,并最终在表演中呈现出真实、自然的表演状态。从而创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与“解放天性”的概念虽有相似之处,但绝非同一回事。
表演生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些误解,摒弃“解放天性”这一错误理念,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系统训练,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真实、细腻的表演技巧去展现角色的真实天性与内心世界,才能在表演之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