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考女生小众稿件《想见你》陈韵如独白
《想见你》
陈韵如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颗星,拼命的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是最后等待我的,却只有坠落。陨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我在遗憾的青春中渐渐凋零,我在失落的荒原中学会了哭泣,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弃了我自己。我在心里最深处那关着灯的房间,吟唱着,只有自己才能拥抱自己的情歌。
阳光很刺眼,可我却宁愿眯起了眼,却也舍不得闭上眼,不去看他。
【人物解读】
在《想见你》中,陈韵如的独白是理解这个角色的关键切口。她是当代年轻人精神困境的镜像。这个角色承载着青春剧少见的悲剧深度,她的独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被主流叙事遮蔽的“边缘自我”。
一、独白的文本张力:不被听见的呐喊
陈韵如在日记本写下的「他就是王诠胜」看似穿越线索,实则是存在焦虑的隐喻。当她说「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以前的陈韵如」,这种自我否定并非简单的自卑,而是一个敏感灵魂在群体凝视下的异化。独白中反复出现的「透明感」意象,暗示着社会规训对非典型人格的消音——当世界只接受阳光的黄雨萱式存在,阴郁的自我便成了需要被修正的错误。
二、存在困境的三重悖论
1.认知暴力:同学说她「装什么忧郁」,老师劝她「阳光点」,这种善意暴力比霸凌更致命。当正常情绪表达被病理化,她只能通过扮演他人来获取存在合法性。
2.爱情政治学:她对李子维的执念本质是向主流价值投诚的尝试。天台告白时的颤抖不是怯懦,而是清醒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在他人叙事中注定沦为配角。
3.时间暴政:穿越设定具有残酷的象征性——连她的身体都成为他人爱情的容器,这种存在层面的剥夺比死亡更彻底。
三、当代社会的陈韵如困境
编剧用魔幻设定包裹着现实隐喻: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在表演「更好的自己」。当李子维们占据流量中心,无数陈韵如正在经历静默的精神崩解。剧中唱片行场景极具寓言性——本该播放自己声音的地方,最终成了他人爱情故事的BGM。
陈韵如的悲剧不在于没有获得爱情,而在于整个叙事系统拒绝承认她存在方式的正当性。当她说「这次我选择相信」后纵身跃下,这不是懦弱,而是对规训社会的终极控诉。这个角色提醒我们:或许真正需要穿越的不是时空,而是对「正常」的狭隘定义。在要求每个灵魂都发光发热的时代,允许有人成为安静的黑洞,才是文明该有的慈悲。